MENU

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通知公告

复旦大学和中国农业科学院联合培养项目2025年未来农业高层次交叉创新人才培养专项招生公告

2024-12-09 10:34:00来源:

【字体:

  

复旦大学与中国农业科学院于 2023年3月签署了合作框架协议,共建“ 复旦大学—中国农科院交叉科学联合中心”,围绕生物设计育种、食品营养与健康、智慧农业、生态农业等领域开展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前沿学科为指导的交叉科学研究。交叉中心设置“未来农业高层次交叉创新人才培养专项” ,在上述研究领域培养国家急需的未来农业高层次交叉学科人才。

2025 年复旦大学依托生命科学学院(院系代码070),中国农业科学院依托农业基因组研究所实施联合培养博士生项目,拟招收5人。其中,生物学(专业代码 071000),拟招收3人;生态学(专业代码 071300),拟招收2人。

本项目的考生须符合《复旦大学2025年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章程》(附件4) 规定的报考条件,按照招生章程的要求报名。2025 年本项目招收专业和导师情况见附件 1;网上报名后,按照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申请-考核制”选拔办法提交申请材料,并在申请材料中注明所报考专业和导师组。

本项目研究生学籍隶属于复旦大学,课程学习阶段主要在复旦大学完成,科研工作主要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基因组研究所完成。


联系方式: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戴老师 021-31246510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基因组研究所 朱老师 0755-84518469


附件1.2025 年本项目招收专业和导师情况


报考专业

报考研究方向

拟招收人数

导师情况

生物学 071000

14(全日制) 未来农业高层 次交叉创新人 才培养专项

3 人

课题方向 1:植物代谢与中药活性成分合成生物学

博士生指导小组:闫建斌(中国农科院农业基因组研究所)、白悦辰 (复旦大学);

课题方向 2:祖先酵母菌株的合成重建及演化机制

博士生指导小组:戴俊彪(中国农科院农业基因组研究所)、吕红 (复旦大学);

课题方向 3:小 RNA 修饰在植物与昆虫跨界调控中的作用机制

博士生指导小组:张江(中国农科院农业基因组研究所)、任国栋(复旦大学)。

生态学 071300

09(全日制) 未来农业高层 次交叉创新人 才培养专项

2 人

课题方向 1:AI 驱动的水稻抗病设计育种

博士生指导小组:刘毓文(中国农科院农业基因组研究所)、高明君 (复旦大学);

课题方向 2:农业生态系统恶性杂草的暴发成灾机制及绿色防控技术

博士生指导小组: 钱万强(中国农科院农业基因组研究所)、聂明 (复旦大学)。


附件 2.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基因组研究所导师介绍

戴俊彪,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基因组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欧洲科学院院士。2000年在清华大学生物技术与科学系获得硕士学位,2006 年获得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博士学位。2006至2011年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2011-2017 年担任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研究方向是开发基因和基因组的合成、组装及转移技术,通过基因组的设计构建解析基因组功能,并进行合成生物的 改造和优化等。近5年以通讯/共同通讯作者身份在 Cell, Science, Molecular Cell, Nature Communications, Nature Plants 等国际著名杂志发表论文60余篇,相关成果入选2017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深圳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是人工合成酵母基因组国际计划(Sc2.0)和基因组编写国际 计划(GP-Write)的中方主要参与者,牵头发起了 “ 国际基因组编写计划 •�������� 中国 ”(GP-Write China)国际合作项目,并担任 GP-write 科学执行委员会 Co-Chair。最近,戴俊彪研究员牵头发起了世界首个多细胞生物—小立碗藓 基因组合成计划(SynMoss)。


闫建斌,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基因组研究所研究员, 合成生物学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首批国家神农青年英才,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科学探索奖获得者。2010 年获得清华大学博士学位,2010-2013 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长期致力于植物代谢与合成生物学研究。擅长交叉应用合成生物学、系统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和人工智能等方法,实现重要植物代谢分子的高效发现、机制解析、定向设计和生物制造。对阐明紫杉醇生物合成与调控机制、对创建紫杉醇生物制造新路线,做出了重要原创贡献。在 Science, Nat Plants,Mol Plant 等国际知名杂志发表论文 50 余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等 20 余项,多篇论文获专评、入选 Faculty Opinions 或 ESI 高被引论文。研究工作被《人民日报》报道为“加强基础研究,培育新质生产力(科技自立自强)”以及“勇当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排头兵”的典型案例等。


刘毓文,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基因组研究所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深圳市高层次人才。2006 年于清华大学本科毕业,2014年在芝加哥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在基因组和表观遗传学领域有着十多年的科学研究经历,长期专注于开发新的实验和计算方法,从非编码区顺式调控元件入手解析复杂性状的遗传基础,加速优良性状选育;人工从头设计调控元件,加速优良品种创制。研究转录调控中的增强子定位和功能,以及非编码区 DNA 变异如何通过影响增强子功能而影响生物性状。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在 Genome Biology,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 JACS, Bioinformatics, Genetics Selection Evolution 等国际知名杂志发表论文十余篇,Google Scholar 总引用次数超过1600次。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研发项目等国家级课题四项。领导开发的“万相育种加速器 ”在服务生物育种产业上取得重要突破,获得《中国科学报》、《广东卫视》等媒体报道。


钱万强,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基因组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领军人才,兼任中国植保学会入侵生物学分会副主任。2006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2014年至今一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基因组研究所从事入侵生物学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入侵生物学、植物保护,运用生物多组学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揭示薇甘菊等入侵物种传入与暴发的分子机制,丰富了“ 内禀优势 ”“适应性演化 ”等入侵假说;研发了入侵种高光谱识别技术、入侵生物基因组数据库等检测监测技术方法和平台,为行业部门制定国家重点管理入侵物种名录和区域性扩散前沿的调查监测提供了支撑。在 Nature Communications 等发表 SCI 论文 30 余篇,出版多部专著、授权专利和软件著作权20 余项,先后主持国家级、地方级项目 10 余项、主持发起 IAS1000 (国际千种入侵生物基因组计划)。


张江,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基因组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级人才项目入选者。2008 年 获得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院研究院博士学位,2008-2015 年在德国马普分子植物生理所从事博士后研究。长期从事植物保护前沿生物技术的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近年来在质体 介导 RNAi 抗虫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创新成果。主要学术贡献:建立了多种植物的质体遗传转化平台;创建了质体介导 RNAi 抗虫的新策略,并系统研究 了其在不同种类害虫中的有效性;发现 dsRNA 酶是影响害虫 RNAi 反应的关键因子;发现了植物介导 RNAi 抗棉铃虫有效分子 siRNA;解析了昆虫肠道菌协同 RNAi 致死害虫的机制;开发了一种基于错配核苷酸间隔纠错的方法,扩大了植物介导 RNAi 的抗虫谱。在 Science, PNAS, Molecular Plant, Microbiome, Trends in Biotechnology, 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 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 等杂志上发表高水平论文 50 余篇, 授权发明专利 10 余项。


附件 3.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基因组研究所介绍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基因组研究所是由农业农村部、中国农业科学院和深圳市政府共同支持建设的新型研究所,成立了组学技术、合成生物学、植物基因组、动物基因组、生态基因组、食品科学等研究中心和相关技术平台,形成了以多组学技术、基因编辑技术和合成生物学技术为基础,以生物育种和食品健康为方向的“3+2”学科体系;参与建设“热带作物生物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获批“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深圳分中心”“农业农村部农业基因数据分析重点实验室”等创新载体;在包括《自然(Nature)》《科学(Science)》《细胞(Cell)》等顶级期刊在内的杂志上发表论文1600余篇,以基因组设计育种育成国审、省审新品种40余个,农业基因组学等研究领域占据世界前沿,提出“国际食品谷”项目并推动列入深圳市建设先行示范区“重点任务” ,营造未来农业和食品科研产业协同创新生态,做出科技推动农业食品产业转型升级的先行示范。

基因组所官网:https://agis.caas.cn


附件4. 复旦大学2025年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章程



TOP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