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要闻

基因组所9人入选2025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

2025-09-23 08:46:00

【字体:

  

近日,美国斯坦福大学和国际权威学术出版社爱思唯尔共同发布《2025年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从全球近700万名科学家中,通过综合参数遴选出世界排名前2%的科学家,涵盖22个领域和174个子领域。榜单分为“终身科学影响力排行榜”和“年度科学影响力排行榜”,被视为衡量科学家长期科研表现和学术影响力的一个客观指标,入选意味着该学者在其研究领域具有较高的世界影响力。

基因组所共有9人入选,其中黄三文院士同时入选“终身科学影响力排行榜”和“年度科学影响力排行榜”,王桂荣、阮珏、李奎、万方浩、张兴坦、刘永鑫、武志强、王鑫杰入选“年度科学影响力排行榜”。


黄三文,中国科学院院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长期致力于植物基因组学和遗传育种研究。创建了马铃薯有性杂交育种体系,把马铃薯从薯块繁殖的四倍体作物改造成为种子繁殖的二倍体作物;发现了黄瓜苦味物质生物合成和调控的关键基因,解决了抗性与品质矛盾这一育种难题;发现了影响番茄风味的主要化合物及其遗传位点,提出了“代谢组指导育种”思路和番茄风味改良路线图。


王桂荣,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害虫化学生态学和功能基因组学的研究工作,在国际首次解析了昆虫气味受体复合物的精细三维结构,揭示了气味识别过程中特殊的门控离子通道机制,提出并证明以嗅觉受体为靶标高通量筛选昆虫行为调控剂的新策略。研发了高效的昆虫引诱剂和迷向剂并进行了推广和应用,为乡村振兴提供了科技支撑。


阮珏,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长期专注于基因组组装问题,主导开发的三代测序数据组装与序列比对算法SMARTdenovo、wtdbg和bsalign,突破了三代数据组装速度落后于测序速度的领域难题,成为三代测序组装的主流算法。


李奎,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动物的遗传改良和种质创新。针对我国生猪产业中的关键核心问题开展原创性基础研究和技术攻关,开发了猪分子标记和基因组辅助育种技术体系,并开展产业化应用,主持和参与培育了多个猪新品种和配套系,以及农用基因编辑猪育种新材料和医学模型猪。


万方浩,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生物入侵及生物防治的研究,创建了我国入侵生物学新兴学科。先后主持国家“973”计划等国家重点项目20余项;获国家和省部级成果奖20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发表论文830余篇(SCI 260余篇),出版专著21部。


张兴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热带作物生物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长期从事多倍体基因组学研究,致力于开发生物信息学算法解决甘蔗等作物复杂基因组解析和基因组设计育种的难题。其研究成果发表于Cell、Nature、Nature Genetics等国际顶尖期刊,为作物分子设计育种提供了关键理论和技术支撑。


刘永鑫,研究员,iMeta执行主编(IF 33.2)。聚焦微生物组方法开发、功能挖掘和科学传播,在Nature Biotechnology/Microbiology等发表论文80余篇,被引28000+次,入选全球前2%科学家榜单、国家级青年人才项目。主编《微生物组实验手册》专著,宏基因组公众号(18万+关注)。


武志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以植物细胞器为研究对象,利用组学大数据探索细胞器基因组的变异和突变机理,以及细胞核质互作的分子机制,并挖掘以细胞器为基础的光合作用系统转化以提高作物产量。


王鑫杰,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专注于精准分子检测领域的创新研究,致力于新型生物传感器的开发与机制探索。成功研发基于CRISPR的可视化荧光及试纸条现场核酸检测体系,开发出单拷贝高灵敏度、十万分之一单碱基分辨率的高特异性检测等技术,为精准医疗与现场快速诊断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基因组所坚定不移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才⼯作的重要指⽰批⽰精神,坚持党管⼈才,牢固树⽴“⼈才是第⼀资源”理念,深化体制机制改⾰,系统制定涵盖⼈才引进和培养、职称评审、岗位聘⽤、薪酬激励等系列政策体系,有效激发⼈才活⼒。

TOP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