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专栏

当前位置: 首页» 专栏» 人物访谈

卢洪:做个“顶天立地”的科学家

2022-06-24 10:18:00来源:

【字体:

  

“我是一名科学家,也是一名创业者。”

卢洪自我介绍说。

2003年,从美国普渡大学博士毕业的卢洪,先后进入康奈尔大学、全球多家科技知名企业开展育种研究。2013年,创办中玉金标记(北京)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和优食健康科技(北京)有限公司。顶尖科研机构、知名科技公司、自主创办企业的三重的经历带给了他不一样的视角和想法。

“我希望我的研究不光是停留在纸面上,更要转化成实实在在,看得见的成果。”

怀揣着这样的想法,2021年底,卢洪正式加入基因组所,同年,他参与创办了“中农数字育种(深圳)有限公司”。他用行动践行着“以科学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坚持顶天立地”的基因组所价值观。


与基因组所结缘

“与基因组所结缘是在7年前,当时我还在北京工作,创立了第一家自己的公司”,卢洪说,“因为工作的关系,我很早就关注到了基因组所“。尽管基因组所才刚成立不久,但在国内农业研究领域已经小有名气。经朋友介绍,卢洪受邀来到基因组所参观。“我很喜欢这里浓厚的科研氛围和开放的创新环境”,卢洪毫不掩饰自己对基因组所的喜爱,在他看来,基因组所是改革的产物,不同于传统院校注重论文数量和专利数目,基因组所一手抓基础研究,一手抓产业转化,不仅如此,研究所还专门聘请了一批人士为研究所的成果转化提供专业服务,这让拥有企业家和科学家双重身份的卢洪来了兴趣。

2019年,基因组所邀请卢洪参加第一届国际食品谷论坛。深圳国际食品谷是基因组所联合深圳市相关部门共同提出,意在重点围绕未来农业、食品安全、健康营养三大领域,汇聚一批国际一流大学和科研院所,以及一流企业(研发)总部基地,打造世界知名食品创新策源地和未来食品先行示范区。论坛上,基因组所所领导与卢洪相谈甚欢,并发出了诚挚的邀请。

2021年10月,卢洪再一次受邀参加了第二届国际食品谷论坛,作为专家代表,参与了专家委员会讨论,这次的讨论让他对基因组所的发展有了新的认识,也是这一次,他下定决心加入基因组所。

加入基因组所:两大目标

加入基因组所后,卢洪给自己设立了两大目标:产业的科技化和科技的产业化。

产业的科技化:中国需要怎样的育种产业模式?

在卢洪看来,产业的科技化必须面对的难题,就是如何建立一套既与国际接轨又符合中国国情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在中国,传统的育种家们没有先进的技术手段,工作效率很低,尽管吃苦耐劳,但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反观国际知名育种公司,他们有一套集中优势兵力,专业分工,上下游协作的研发体系,不仅节约资源,还能协同发展。

能否将这一套体系引入国内,提高民族种业的科技竞争力?

抱着这样的想法,经过9年的尝试,卢洪给出的答案是“不行”,照搬国外模式既不符合中国国情,也无法满足国内实际需求。卢洪意识到,光靠引进、建立类似国外的研发平台以提供技术服务和支撑是远远不够的。要推动种业创新,必须科技产业两手抓,一个都不能少,要让科研机构和企业更有机的结合起来,共同推动建立以产促研,产研融合的种业自主创新模式。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就在于如何有效整合科研资源与企业资源,让资源、技术等要素得到高效配置,从而发挥其最大作用。

而这一想法与基因组所“坚持顶天立地”的价值观不谋而合,作为国内首个专门从事农业基因组学研究的科研机构,基因组所在育种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重大品种培育方面屡屡取得突破,与此同时,研究所还出台了一系列利好措施鼓励科学家成果转化、产研融合。

加入基因组所后,卢洪联合所内多名科学家,组建了基因组设计育种平台,旨在发挥公共的科技实验平台和科研的优势,与种业企业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当问及建立该平台的初衷时,卢洪表示:“我们要保持科研和育种公司需求之间的有效沟通,看看彼此如何分工、如何合作,已解决实际的问题。”

如今,在卢洪等人的推动下,基因组所在黑龙江组建了育种联盟,在吉林与鸿翔种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而这,只是基因组设计育种平台、基因组所迈向产业的科技化的第一步,“我们希望设立研究所和育种公司共同的研发项目,一起开会讨论,提炼需求,确认课题,追踪过程和结果,解决实际的问题。”,卢洪说。

科技的产业化:形成以需求为导向的成果转化思维

近年来,我国在种业基础研究领域取得诸多突破,学术论文数量稳居前两位,专利授权数率年攀升,但科技成果转化率及产业化程度远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以知识产权与专利为例,据《2021年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数据显示,全国各类高校全年专利授权数共268450项,合同形式转让数为15169件,转化率低至5.6%。这些数据表明,尽管我国科技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但具有转化价值的科研成果比例仍不高。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卢洪认为,是以往我们对科研人员的考核评价机制出了问题,很长一段时间,科研人员评价“唯论文”论,主要依据就是发表的sci论文数量,和论文影响力因子的高低。发表论文的数量越多,影响因子越高,越容易申请到科研经费、评定职称。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些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发表论文,而不是成果转化。

如何使科技创新真正落实到产业发展上?

卢洪认为,关键在于改变思维。随着我国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科研评价机制,以往“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四“唯”科研评价体系被逐步打破。不仅如此,有更高产业化价值的研究更容易获得科技部、国家自然基金委等部门的资助。要想获得更多的研究支持,科学家需要从论文出发的科学研究转变为从产业出发的科学研究。

而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如何形成科技产业化思维?

需求如此之多,如何辨别市场“真需求”与“伪需求”?

相比从校门踏入科研院所的年轻科学家们来说,这正是卢洪所擅长的。作为少数拥有产业科研双背景的科学家,卢洪对市场的真实需求有着更敏锐的察觉。在他看来,市场是以育种价值、可规模化为导向;而研究是以原创发现、创新为导向的。许多育种人员在选择研究材料时,偏爱野生的,人工变异的,因为这样更容易发现目标基因,从科学发现的角度并没有问题的,但在短期内可能很难应用在育种上。而育种公司选取的大多是有明确产业目的的育种材料,尽管从这样的材料中挖掘基因的难度更高,但是对育种应用很有价值,这就是“优中选优”,从优异的遗传背景中挖掘优异等位基因,这样选出来的基因或者等位基因通常没有遗传累赘,在短时间内就能用于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中国目前为止,发表的基因定位和克隆方面的文章有上万篇,克隆了1000多个基因,但是只有非常少的基因能够在生产上应用,卢洪认为,主要原因还是缺乏科技的产业化思维。

卢洪引用,万建民院士4月11日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的《加快生物育种创新》一文,说道:“生物育种是打赢种业翻身仗的关键,要统筹国家农业生物育种领域战略科技力量,充分发挥优势区域创新力量作用,强化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坚持市场导向,构建企业主体、专业化分工、产学研协同、全国布局的现代高效生物育种创新体系。”


畅想未来

育种是一个数据科学(number game),卢洪认为。在现代育种中,数字化和大数据是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优异种质资源创制、有利等位基因挖掘和人工智能育种是我们的发展方向。在大数据的基础上,我们会引入全基因组选择、基因组设计育种、人工智能、新颖和高效的算法,推动育种3.0向育种4.0过渡。

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工作,将海量的基因组、代谢组、大田表型组数据,还有气候数据等等应用在实际育种工作中去,推动中国的生物育种事业的发展。

加入基因组所后,他感到很兴奋,“我希望自己在基因组所这么好的平台上追逐未竟的事业,以实际行动诠释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基因科技助力育种研发全流程

人物介绍

卢洪,研究员,国家高层次人才项目入选者,曾获北京市委组织部的"北京市特聘专家"荣誉称号,长期致力于玉米基因组设计育种、分子育种、杂种优势和种质资源创新的研究和产业化。他曾在杜邦-先锋公司、先正达公司、KWS公司任职,创办了中玉金标记(北京)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和优食健康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多篇,国内外发明专利10余个,主持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8个,获得科研经费超过7000万元。

2021年底正式加入基因组所,目前研究方向为育种导向的规模化基因挖掘与利用,参与创办““中农数字育种(深圳)有限公司”。

卢洪课题组长期招聘研发助理、博士研究生、博士后、副研究员等科研人员,主要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1. 大规模、非系统大田数据的分析和处理。

    2. 规模化QTL mapping、GWAS、MAS、GS。

    3. 基因精细定位与克隆。

    4. 玉米基因组设计育种。

在深圳市、基因组所优惠政策的基础上,我们将提供有竞争力的薪资待遇,与多个科研课题组或者知名企业合作的机会,以及参与重大科研课题研发或者参与所办企业(中农数字育种有限公司)产业化项目的机会。有兴趣者请发简历至: luhong@caas.cn


TOP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