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专栏

当前位置: 首页» 专栏» 人物访谈

用脚步丈量土地,用科技助力发展 | 王红梅荣获首届“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荣誉称号

2022-01-21 10:19:03来源:

【字体:

  

导言:从事科技帮扶3年,组织带领特派员深入60个省定贫困村开展帮扶工作,累计筹措帮扶资金4500万元,上万名农户受益,今天的文章,带你走进首届“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王红梅的故事。


印象中的她,总是“飞来飞去”,在办公室里很难找到她的踪影,其原因,在她朋友圈中,也许能窥见一二。

新疆塔县、新疆喀什、广西巴马、广东河源、云南昭通...

每到一个地方,她总是会将自己的所看所想所感用朋友圈的方式记录下来,

不知不觉中,“打卡”已有几十次了。

故事还得从2018年7月开始讲起。


离岗创业,走出迷茫


2018,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国发〔2018〕32号)决策部署,意见指出“支持和鼓励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离岗创新创业,经单位同意,可在3年内保留人事关系”。这一文件的出台让她开始思考,“世界很大,我也想去看看”。在征得单位和家人的同意后,同年5月,她通过离岗创业从甘肃来到深圳。


彼时,她还不知道接下来的路应该怎么走,也不会想到,后来偶然听到的一次讲话会改变她的事业轨迹。


即便时隔3年多,她依然清晰地记得当时的场景,主讲人是时任基因组所党委书记—骆建忠,他当时刚从新疆调研回到深圳,和大家分享了新疆调研的感受,他感慨道:“年轻的战士们在远方为我们国家守边固疆,他们也只是一帮孩子,同样年纪在深圳坐在明亮科研楼里的我们太幸福了,希望有更多的有志之士加入到科技扶贫的队伍中来,为新疆,为许许多多的贫困地区带去温暖和力量。”


他的讲话极富感染力,让人听完心潮澎湃,想一展拳脚”她回忆道,说这句话时,她就像个十足的“小迷妹”。由此她开始关注基因组所的网站,没过多久,就迎来了机遇,基因组所产业发展处招聘工作人员,主管科技扶贫项目。得知此消息时,她毫不犹豫投了简历,2018年7月13日,她正式加入基因组所。


乡村振兴,科技先行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科研院所的一员,在王红梅看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要以科技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为乡村地区的发展插上科技的翅膀。


作为科技兴农业务的负责人,王红梅的第一站来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巴马瑶族自治县(以下简称:广西巴马),作为深圳市对口重点帮扶地区之一,广西巴马素有“中国香猪之乡”的美称,但由于区位不利,信息闭塞,当地巴马香猪产业发展并不理想。


为了尽快掌握当地情况,她和团队先找到当地政府了解香猪发展的痛点和需求,召集科技特派员实地调研当地企业发展。起初,科学家与当地的沟通也并不顺畅,善于沟通的王红梅就承担起了“翻译官”的角色,农学专业毕业的她把科学家口中“高大上”的科技问题用通俗的语言表达给政府和当地企业,详细去了解巴马的发展规划,再结合当地发展需求联合科研团队制定工作方案,之后她还介绍一些深圳企业去巴马调研投资,一来二去,她就有了一个新绰号:“深巴红娘”。


2019年3月,基因组所与巴马县政府签订合作协议,11月基因组所和巴马国际旅游区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合作申请的“巴马香猪资源开发工程研究中心”经广西自治区发改委批复。该工程中心也是巴马县第一批省级工程中心,工程中心专致于充分挖掘巴马县地方猪品种资源优势,建设成为巴马香猪核心保种繁育基地、优质肉品质量与营养研究中心和巴马医用小型猪研究中心。目前,共有39名基因组所和广西大学联合培养的硕士研究生依托工程中心开展科研项目。


此后,她又推动在巴马建立了粤桂乡村振兴协作科技创新基地和基因组所科技成果示范基地,将中国农科院的优质番茄、猕猴桃等新品种在当地推广示范。三年间,她往返巴马20余次,她的通讯录里有100多位巴马联系人,从普通农户到到政府领导都愿意跟她沟通,今年7月基因组所和巴马签订第二版框架协议,共建“巴马乡村振兴研究院”,用科技力量全面支撑巴马的乡村振兴工作。


和农民打交道,不是光凭理论,或者用科技文章来说话,要让他们实实在在看到新品种、新技术、新科技能为农业发展带来什么,这是她从工作实际中总结出来的道理。


研究所的26位农村科技特派员需要对接广东省60个省定贫困村。“一开始和农户对接的时候,尝尝被提到的灵魂三问是:什么是科技特派员?怎么证明你们不是骗子?科技特派员能做什么?”


于是王红梅带着特派员相关文件找到当地科技局开了介绍信,又通过乡政府对接到了村支书和农户,这样解决了“骗子”问题,接下来就是能为老百姓做什么的问题了。


有一次,吕亚清和白志燕特派员了解到村口有一片盐碱地荒废了,她们联系相关单位,给当地免费提供了耐盐碱水稻种子,农户种下去后,一亩收成了几百斤,村口的环境也得到了美化,全村都特别高兴,第二年还主动来找她们要种子。


这个案例让王红梅意识到,尽管我们自己的能力是有限的,但我们可以借助中国农科院34个研究所的力量甚至联合所有合作单位的力量,办法总是有的,虽然一粒种子带来的力量很微小,农户们的收入也只是略有增长,但再微小的力量积聚成多,就会有改变的可能。


党建引领,彰显“科技力量”


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以下简称:新疆塔县)是让她印象最深刻的地方。坐落于海拔4000多米的新疆帕米尔高原上,外与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三国接壤,边境线长888.5公里。


在新疆塔县,牦牛是当地牧民群众的主要生产生活资料,在当地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社会和经济地位。基因组所科研团队通过调研发现,塔县的牦牛已经出现退行性变化,急需开展塔县牦牛品种改良技术、牦牛高效养殖关键技术突破。在所领导的带领下,在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福田区政府和深圳市对口援疆指挥部的大力支持下,王红梅、Yubo Zhang等人联合兄弟所中国农科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的阎萍研究员(她被牧民亲切地称为“牦牛妈妈”),开展了支援新疆塔县牦牛产业“乡村振兴”的系列工作,目前1000余头良种牦牛落户塔县,牦牛已然成为帕米尔高原的“科技牛”和“增收牛”。


在深圳市直机关工委的指导和支持下,王红梅还代表基因组所与兰牧药所、塔县畜牧局三方签订了党支部共建协议,探索“科技+党建+产业扶贫”新模式,目前通过党支部已为当地培训农牧技术骨干5人以上,培训农牧民50人次以上。


从最初从事科研工作,到现在从事科研成果的转化,服务乡村振兴,这一条路,王红梅走了8年。作为基因组所的一员,她始终把“以科学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坚定顶天立地”的基因组所核心价值观牢记在心,她说“仰望星空,脚踏实地”,把“顶天”的科技成果应用在田间地头,尤其是“立地”在需要对口帮扶的地区,是最有意义的事。路还很长,未来,她将秉持初心,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继续走下去。


王红梅个人简介


王红梅,2014年6月研究生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2014年8月人才引进至甘肃省白银市农科所,承担国家特色油料产业技术体系白银综合试验站成员,承担两项省级科研项目,主持一项市级科技项目,发表科技论文两篇,申请实用型专利两项,出版《胡麻春夏》著作一部。


2018年7月加入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现任产业发展处处长助理、研究所妇委会委员,广东省、深圳市科技特派员。2020年王红梅被评为“基因组所劳动模范”。所在单位被评为“广东省脱贫攻坚工作突出贡献集体”、“中国农业科学院2019年度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先进集体”、“深圳市脱贫攻坚工作突出贡献单位”。2022年,王红梅荣获首届“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荣誉称号。

TOP TOP